发现游戏不再使我快乐的时候,有些伤感,也有些释然。人到中年,即使逃避一切责任,现实之剑仍高悬头顶,使人不得片刻喘息。

  小波先生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的诗意的世界。我深以为然。所以书、游戏、影视、音乐,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只供一时之享乐。而今我有无数诗意的世界可逃遁,却独独不知如何与此时此刻相处。永远生活在别处,永远是局外人。

  小波先生曾借萧伯纳之口表达过一个观点,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却明辨是非的人。年轻时读到此处,颇为不忿,觉得这是以成败论英雄。现在才慢慢领略个中缘由,乃是批评比做事容易太多。两手插兜的看客,自然优雅从容,然而万里路之难行,恐非读万卷书所能揣测。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抛弃肉身,我没有这勇气,但我确曾想抛弃欲望和幻觉。一个是生物属性,一个是文化产物,所以要从各个学科中寻找答案的线索。后来世界观终于贯通,按照人类已有的知识,这个宇宙很有可能服从决定论,而那些欲望和幻觉,则是人类社会存续至今的关键。我试图说服自己这个想法非常中立,没有影响,然而事实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了仅有的意义感和行动力。世人都说开卷有益,却少有人提读书的危险。虽然我并不为此后悔。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已无憾。

  想要无欲,本身也是一种欲。况且我并非无欲。喜欢编程,因为它能带来快感。有时还不能满足,就要寻找更大的快感。游戏,书,美剧,概莫能外。信息如此诱人,只是另一种声色犬马。而剥离了欲望的人,又与木石何异?生命本身,归根溯源,就是四十亿年前那一股不明来历的欲望。

  莫纳什对我在技术上的帮助非常有限,但在其他方面却略有启发。前些天重看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有些内容和这一年多来的经历互相印证,对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才有了一点知行合一的感受。

  我仍然想如尼采那样“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但不会像他那样疯狂。宇宙浩渺无涯,小子何知,不过见一猜十。更何况价值因人而异,随时变化,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后,多做事可解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