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大多数人是二元论者,但事实上心理只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喜悦、悲伤、回忆、抱负、自由意志,不过是大量神经元与其缔合分子的生化反应。”–Francis Crick

  大脑表面在颅内是鲜红的,提出后变成灰色,故称灰质。 刺激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类,信号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神经元产生冲动,服从“全或无”法则。刺激神经的药物也可做相同划分。

  酒精属于抑制性。   

  许多脑组织中的神经元是可再生的。

  帕金森症的原因是严重缺乏多巴胺。

  人脑优于计算机的两点:1,不易受损(冗余度高);2,异常迅捷(相对于生物组织自身的速度)。

  有些活动不需要大脑参与,比如婴儿吮吸乳汁、疼痛时四肢收缩、勃起、呕吐等。

  大脑容量的80%左右是大脑皮层(鱼类没有,哺乳动物有少量),皮层可产生心理活动。

  皮层上有身体各部位的投射区,区域大小与该部位神经元数量有关。

  • 第5课:

  皮亚杰认为婴儿没有“客体永存性”的概念,所以对捉迷藏感到惊奇。

  儿童不懂得“守恒”,所以将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里,会被儿童认为是另一个物体。

  三山试验:儿童很难进行换位思考。 可以通过婴儿注视的强度判断其喜好。

  婴儿成长过程中会清除掉大量多余的神经元,同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在疯狂生长。

  • 第6课:

  达尔文认为,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曾有奴隶主将不同来历的奴隶混杂,这些奴隶会从各自的语言中借用词语形成一种混杂语言。而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儿童会创造出一种成熟的语言,称为克里奥尔语。

  语音交流时单词间的分隔是该语言掌握者的错觉。

  婴儿在出生前就对语言敏感,到一岁左右会缩小语言敏感范围。从7岁到青春期结束,学习语言的能力迅速减弱。

  手语比口语更难学,因为大脑和身体在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口语。

  • 第7课:

  动物不具有狭义上的语言能力。

  某些动物如黑猩猩可通过训练掌握非常有限的单词和句子,但不具备递归能力。

  学习多门语言的孩子并不比学一门语言的孩子在语言进度上表现出劣势。

  记忆不可靠,即使当事人认为确凿无疑。

  从视觉到认知的过程涉及到人对世界的认识,部分信息是无意识猜测(脑补)而来,因此人工智能识别事物很困难。

  双眼视差:近距物体在左右眼成像略有区别,可用于估计距离。估计距离也与预期物体的大小有关。

  记忆包括外显和内隐的,后者如特定词的含义、走路、骑车等。

  • 第8课:

  变化盲视试验:人们对通常容易被注意到的大的变化反而无法观察到。

  该试验符合常规生活下的状态:大多数事物在短期内保持不变。

  大脑长期记忆容量尚不确定(可能很大),短期记忆容量是5~9个单元。单元大小与已掌握的知识系统有关。

  记忆的最好办法是赋予意义、场景,因为可以提供更多线索。

  记忆幻觉(似曾相识)的一个解释是,大脑保存记忆时,将刚发生(如0.5秒前)的事件标记为过去。此状况在梦境下很常见。

  顺行性遗忘即失去形成新记忆的能力,患者永远停留在“现在”。逆行性遗忘即忘记以前的一些记忆。

  记忆可以通过暗示和引导来灌输。

  催眠状态下的回忆不可靠,因为被催眠者更乐意配合和取悦催眠师,甚至编造答案。

  • 第9课:

  有能力的人出丑会更讨喜,平庸者出丑更受嫌弃。

  感情唤醒可能存在归因错误,比如咖啡、激烈运动甚至恐惧所导致的紧张反应。

  没有随机分配就没有试验。

  • 第10课:

  孕吐反应是进化出的保护脆弱时期胎儿免受危险食物危害的措施。

  孕吐不包含酒精,因为酒精产生的年代较晚。

  框架效应: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答复取决于选项的框架。

  • 第11课:

  情感具有设定目标、排列优先级的功能。

  笑不一定是开心,更多情况下有获得交流的目的。

  笑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婚姻结束的标志是互相藐视。

  弓形虫降低鼠对猫的恐惧、梅毒增强宿主的性欲、狂犬病提高攻击性、感冒打喷嚏,都是进化策略。

  • 第12课:

  婴儿在感情上更依赖布绒妈妈,而非喂食妈妈。

  完全隔离环境中成长的猴子成年后多有精神障碍。

  • 第13课

  衡量心理评测的标准是可靠性和有效性

  常用评价心理的指标是OCEAN:开放性、责任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程度。

  智力各方面有关联性,类似运动能力的关联性。

  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后仍极相似,脑部扫描图难以区分。

  组内差距取决于基因,组间差距取决于环境。

  弗林效应: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提高(因此智商并非基因确定)。

  • 第14课:

  亲代投资不平衡可体现在雌雄体差异上。

  柯立芝效应:引入可受孕的新伙伴时,哺乳动物都会表现出持续、高亢的性行为。

  偏爱大众脸是与生俱来的,在婴儿时期就有表现。

  移情和认知问题在男性中出现较多。

  • 第15课:

  移情只发生在同类物种之间,缺少移情可能导致精神问题甚至犯罪。

  群内团结会形成独自的文化,后天也可形成群内团结(即使在完全随机分组的情况下)。

  打破群内团结的方法是设定共同的目标。

  • 第16课:

  六度分隔理论:人通过有限次数的连接与陌生人发生联系。其中有些人连接数较多,称为节点。

  聚光灯效应:认为自己更受注意。

  透明效应:认为自己更容易被看穿。

  乌比刚湖效应:容易高估自己。

  确认性偏差:一旦人们形成先验信念,他们就会有意识去寻找支持或者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有时甚至会人为地扭曲新证据。

  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预先受苦会提高该事件的成就感,如欺凌新人、恋爱考验等。

  因此给孩子奖励是有风险的,有可能降低该活动自身的吸引力。

  基本归因错误: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

  纯粹接触效应:越熟悉,越喜欢。

  可能因为熟悉产生的自在和安全感。

  • 第17课: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基本归因错误和确认性偏差 。   皮格马利翁效应: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刻板印象:对已有信息归纳后用于新事物。

  大多数梦都不太好,最多的梦是被追。

  梦是大脑工作的副产品,没有自我进化机制。

  梦中常出现某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是因为大脑整理信息时产生了时间错误。

  • 第18课:

  目前所有的精神病都没有生物测试,只有行为标准。

  抑郁症包括单极和两极,后者即躁狂抑郁症。

  • 第19课:

  精神分裂易形成脱离社会的恶性循环。

  解离症:与自己部分的身体和历史分离了。解离性人格障碍是否存在尚有争议。

  精神分裂的症状包括幻觉、幻听、情感缺失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