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种奇怪的虚荣心,想让别人或自己相信他向往的是真理,但其实他有求于这个世间的是爱。”–《加缪手记》

  2月12日到达墨尔本,至今已半月有余。这半月之间,心态逐渐从游客转变为学生,而经历也远多于以前任何一次旅行,以至于每次想写博客,总觉得还有太多新鲜的事情不曾了解,不妨多看看再说。而今天不得不下笔的原因,不完全是因为39度的高温,而是怕适应当地生活之后就忘了之前那些惊奇的时刻。另外再过两天就开始正式上课,我希望能过一段完全放弃中文的日子,补一下英语的不足。

  一下飞机就体验到了墨尔本善变的天气。着陆前明明还是大晴天,出机场就是一阵狂风急雨,过两三个小时,又是艳阳高照。气温虽然在十几到二十几度之间,体感却是忽冬忽夏。然后体验到的就是当地人的开朗热情。学校派来接机的司机是个印度移民,走路不时和其他路人聊天,开车时也跟我聊了一路。最开始的两天连续碰到了好几个中国人–一个杂货店老板、一对餐馆老板夫妇、三个711营业员、一个银行职员,于是我基本没说几句英语。而这些中国人给我的印象也跟国内不同,笑容很真实,说话声音也大(但并不尖锐)。最神奇的是那个开杂货店的老太太,89学潮时逃到澳洲,当时澳洲总理为避免他们回国受迫害而全部发了绿卡,没几年她又信了轮子教……她鼓动我三退保平安的时候我思路还没有转换过来,脑子里想“你嗓门这么大真的好吗”,然后突然意识到“哦,这里是澳洲”。

  来之前宾馆只订了三天,是一家性价比极高的民宿,大概100刀一天,后面想续订也订不到了,所以打好念头三天找不到房子就去住青旅。除去落地的那一天,后两天基本都是晚上上网查信息和联系,白天出去实地踏勘。最后在看第三家的时候把房子定了下来,还算比较顺利。租的是一个典型的墨尔本house,一层房带一个小院子,除了我还有三个留学生。我这个房间有一个独立卫生间,一个简单的料理台,房租是平均水平,我觉得相当不错。房主是个三口之家,男的是本地人,女的来自泰国,都很友善热心。我搬来的那天他们看我没有带吃的就给我做了午饭,还带我去超市给我介绍情况,省了我很多麻烦。我刚来的那一周几乎每天房东都给我拿点饭,让我体验一下当地饮食,搞得我不知所措。后来我在ebay上买了自行车,寄到之后发现我装不起来,也是房东出手相助,不然我估计只能退货。

  在墨尔本短短两周,我已经被陌生人帮助过好多次了。在超市不会取推车,跑去柜台询问收银员,一个路过的大叔听到了,就在推车旁等我过去帮我取了推车。在一个临时停用的公交站旁的椅子上坐着休息,一个路人过来问我:“你是在等车吗?这个站台停用了。”今天骑车路过一个正在维修的建筑,我本来路况就不熟,一时有点犹豫就减了速。路旁的工作人员对我做了一个非常夸张的“请”的动作,我从他身边经过了他又很高兴的跟我说了几句话,不过我没听懂,只好说“谢谢,谢谢”。还有一位女士发现远处有一辆老人轮椅停在了路上,而她自己推着婴儿车行动不便,在和我迎面而过的时候请我去看一下老人有没有事。这就是现在墨尔本最打动我的地方吧: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市民。我当然明白,一切表现都有深层的原因。当地人大多生活比较富足,有公费医疗和公费养老,因而没有后顾之忧;信用体系完善,一般人不会轻易越轨;又注重独立和自由,没有各种包袱,做自己,为自己,自然容易活得率性洒脱。所以快递都直接扔在门口,汽车都不装行车记录仪,超市里有儿童免费食物,而公厕里确实是有卫生纸的。

  刚来几天最不适应的是饮食。学校餐厅里只有三家店,除了一家卖甜点的,还有一家沙拉和一家墨西哥肉卷。沙拉的卖相跟屎一样,于是我选择了肉卷,结果肉卷的味道跟屎一样。我落地那天吃的一家中餐馆我当时认为勉强算能吃,然而两天后我又专程跑到他家去续命。我确实不太挑食,不过前提是不要放太多妖魔鬼怪的调料。现在我自己做饭,说不上可口,但也足以果腹。每天的正餐都是地道的西餐,具体做法是把牛肉切片放微波炉转几分钟,然后切两个西红柿,就着牛奶面包,营养又健康。这边牛肉和猪肉价格差不多,所以还是吃牛肉比较划算。自己做饭成本大概一顿4刀,外面吃一般要12刀,还不一定吃得饱。

  解决吃饭问题之后,最头疼的就剩英语了。以前学的那点东西勉强能应付一下考试,现实生活中远不够用。比如雅思的词汇量大概是8~9k,而美国成年人的平均词汇量接近3w。在这有限的词汇中,一般也仅仅是能看懂,谈不上会用。掌握的词汇也偏向理论,比如我可以很流利的用英语说“社会、文化、科学、经济”,却不认识“李子、核桃、超车、被子”。而在英语诸项能力之中,最成问题的是听力。毕竟阅读、写作甚至口语,只要有时间,总能出个结果。听力可不行,说话的人并不会等你。在留学生群体中,印度和东南亚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比中国学生高很多,他们可能口音不算标准(我们也不怎么样),但听力没什么障碍,老师不太可能专门为中国学生放慢语速。而且换位思维,让我用70%的语速说话,我也觉得很难受。以后肯定还要在英语上花很多功夫,因为英语环境并不保证你的英语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就像上大学并不代表你自动获得了大学的知识一样。它只是提供了方便的资源获取条件,和逼迫你不得不学的压力。

  对学校的了解还很有限,没有开始上课,只过了一周 O week,参加了一些介绍和活动。接触过的学校员工都很热情,学生大多很有活力。我们专业秉承了工科男多女少的优良传统,并且除了中国人就是印度人。本地人对数码技术不热衷,他们更喜欢喝酒、烧烤、跳舞、社交。现在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图书馆,座位多,装修豪华,电脑配置也不错,如果有床的话我都想住在里面。我住的地方离学校2.5公里,步行大概40分钟,稍微有点耗时。公交(包括轻轨、电车)很贵,一趟4.4刀,不是我这样的穷人坐的起的。所以在ebay上了买了个国产自行车(店里自行车也贵,500刀起步)。然而澳洲的规定自行车属于机动车辆,必须戴头盔、走快车道。我家门前是一条高速路,我试骑了一次,惊险刺激,觉得可能活不到毕业。还好后来找到一条车少的小路,暂且保住了小命。

  有些事情就不说了,像手机号、银行、交通,虽然和国内略有不同,但交代起来难免琐碎,像在写一本旅游手册。目前对墨尔本的印象很好,天气、风景、人、生活状态,我都很喜欢。这个地方并不完美,比如效率不高(快递动辄一周,小项目动辄施工数月),也会有治安状况(恐怖袭击、吸毒、青少年犯罪),气温偶尔失控(现在我就在39度没有空调的房间里码字),但整体而言,对得起它“最宜居城市”的称号。特别在国内难以体会的是,你会经常感觉到自己在和身边素不相识的人发生关联,这种关联不再是理论上的物体接触,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致意和认可。这大概能帮人找到“生而为人”的归属感吧。

墨尔本市区

Yarra河边的观光直升机

海滩日落

抽奖机

家用产品大卖场里的烧烤机

街头马车

唐人街

房东在准备烧烤